|
學習園地丨“十四五”生態環境監測規劃时间:2022-04-15 加快開展碳監測評估。著眼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落實和綠色低碳發展需要,按照核算為主、監測為輔、國際等效、適度超前的原則,系統謀劃覆蓋點源、城市、區域等不同尺度的碳監測評估業務,提升碳監測技術水平,逐步納入常規監測體系統籌實施。
深化大氣環境監測。推進大氣環境立體綜合監測體系建設,以細顆粒物(PM2.5)和臭氧(O3)協同控制為主線,拓展延伸空氣質量監測,加快開展顆粒物組分和大氣光化學監測,進一步提升空氣質量預測預報準確率,支撐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。
增強水生態環境監測。深化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評價,進一步提升重點區域流域水質監測預警與水污染溯源能力。建立水生態監測網絡與評價體系,支撐水環境、水資源和水生態統籌管理。
完善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測。以反映全國土壤環境質量長期變化趨勢、支撐土壤污染風險管控為重點,優化調整土壤環境監測網絡。構建地下水環境質量考核監測網絡,加強水土風險協同監測。堅持城鄉統籌,推進農村環境監測。
健全海洋生態環境監測。構建陸海統籌、河海聯動的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體系,以近岸海域為重點,覆蓋管轄海域,逐步向極地大洋拓展。
推進聲、輻射和新污染物監測。圍繞改善人居環境、保障公眾健康,完善聲環境監測和輻射環境監測,積極推動環境振動和光污染監測研究。關注潛在環境風險,啟動新污染物監測試點。
拓展生態質量監測。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要求,著眼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,構建生態質量監測與評價體系,支撐生態保護修復和生態監管執法。
強化污染源和應急監測。壓實排污單位自行監測主體責任,加強污染源執法監測,支撐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。完善環境應急監測體系,提升應急響應時效。
推動監測數據智慧應用。堅持質量管理與監督檢查并重,嚴守數據質量“生命線”。強化監測數據集成共享、分析評價與決策支持,提升監測大數據應用水平。 |
Copyright 2014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